加载中...

巴纳姆效应


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对他的学生做的一个实验得出的结果。

他给每个学生都发了一份“个人分析”测验结果表,要求学生对测验结果表与自身特质的契合度进行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实上,福勒给每个学生发的都是同样的测验结果表,见下表:

测验结果表

不出福勒教授所料,学生交上去的结果,平均评分是4.26。

在评分结束之后,福勒才告诉大家,其实上述这些测试都是随便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搜集出的一些广泛的内容结论。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福勒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人在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因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而事实上算命先生对每个人说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都是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维基百科


文章作者: lkii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lkii !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