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年心理学的学习中,让我感触颇深的地方有很多:德西效应,布里丹之驴,巴纳姆效应,爱情三元论,爱之图示,人际交往中的情绪互动规则,报答的相互性原则,沟通漏斗,行为心理学……其中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巴纳姆效应,这是我的感悟。
巴纳姆效应是一个很有趣的心理现象,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记得上青年心理学课程时,老师提到过这个概念,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相信星座、算命,因为那些话是放在任何人身上都行的描述,这是巴纳姆效应给我带来的第一次恍然大悟。但直到我开始观察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它的力量。
对我来说,巴纳姆效应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内心对自我的认知和期待。我曾经被朋友称赞为“聪明”、“有趣”和“善良”,这些表面上的赞美让我感到很受鼓舞,同时也让我思考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拥有这些品质。在某种程度上,我发现自己更容易相信别人的评价,而不是自己的直觉。然后我细想,如果把这些评价放在其他人身上呢,只要时机比较合适,好像大多数人都会接受这个评价,这是一个笼统的、抽象的评价。同时让我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同意这些评价?因为这是我自己期待得到的评价啊,我为什么期待这些评价?因为我在意这些,不免让我想到了老师讲的关于阿德勒论自卑的知识,我更加的看清了我自己。
在生活中,我经常看到巴纳姆效应的身影。比如,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团队活动,组员们互相描述彼此的个性特点。我发现大家往往会用一些模糊而广泛的词语来形容对方,比如“勇敢”、“有责任感”等。而当他们听到这些描述时,总是会点头称是,仿佛这些词语完美地契合了自己的形象。这给我社交带来了启示:根据老师讲的社会交换原则和报答的相互性原则,社交中我需要让别人对我有好感我就要表达我对别人有好感,我们需要一些词语去赞美对方的优点,然而赞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时候巴纳姆效应给我提供了思路,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大家都认可的词去赞美对方,这样还不会因为赞美的词语不合适引起反感。
我也意识到巴纳姆效应并不总是负面的。有时候,这种自我认知的偏差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比如,当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一项任务时,我们可能会更有动力去实现它。这种自信和自我认知的塑造,也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我认同了一些积极的描述词,表示我对自己的认同,这种认同会促使我往这方面努力做到,不知不觉中向着提升自己的方向发展。
然而,我也意识到巴纳姆效应可能会让我们陷入盲目自信的陷阱。当我们过分相信别人的评价,而忽视自己的实际情况时,我们就容易陷入自我欺骗的状态。这可能会导致我们低估自己的能力,或者高估自己的表现,从而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和成长。也有一些消极的评价会使我们焦虑,在一个心理学家对巴纳姆效应的测试中曾经用过这些评价:
“你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却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
“很多时候你都质疑自己的决定”
“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
“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而骄傲。”
如果过多关注一些让人忧虑的并深信不疑评价是不好的,我们要知道这是符合大多数人的笼统的评价。
巴纳姆效应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心理现象,它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行为。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一概念,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也更加谨慎地对待他人的评价。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努力保持理性思考,更多的去关注青年心理学中所讲的道理在现实中的体现个应用。